丟掉實體雜物,你就能整理好心情;
蓋兒.布蘭克,百萬暢銷作家(本書作者)
丟掉情緒雜物,你會變得更有魄力。
年初寫完我的2030規劃之後,第一本想到要複習的書(沒錯,這本書我早就看過了,但因為偷懶連心得都沒寫,感覺有看跟沒看一樣😅)。但其實我更喜歡舊版的書名:《丟掉50樣東西,找回100分人生》)。
先說說書名的「丟掉」,除了這些年流行的整理、斷捨離書籍中常會提到的整理實體雜物,這本書更特別的是有一大部分在談清除情緒雜物。
整理實體雜物的理由不難懂,但為什麼要整理情緒雜物呢?我對作者在書裡提到的其中一個觀點很有感:整理是為了確定你是誰以及不是誰,透過整理能夠留下你的強項,其餘的事就勇敢放手。
///
而雖然早就定好「捨棄」的目標,但從把書借回來到認真筆記,還是拖了兩個月⋯⋯所以在此先抄錄書中我很有感的部分來提醒自己,關於清除情緒雜物的「丟棄規則」:
1.任何事物,不管是看法或信念、回憶、工作、甚至是人,只要讓你心情沉重、阻礙你,或讓你對自己反感,就扔掉、放下,繼續前進。
2.如果這些事情只是擺在那裡,佔據寶貴的心靈空間,阻塞重要的情緒要道,對你的生命毫無正面貢獻,那就扔掉、放下,繼續前進。因為不進則退,丟掉負面的情緒,可以幫你重新發現(並騰出空間給)正面的事物。
3.無論要丟棄還是保留,都不要讓決定變得很困難。如果你得花很長的時間權衡利弊,或是煩惱該如何是好,那就扔掉!
4.你要記住:不要害怕,我們討論的是你的人生,這是你千真萬確「唯一」擁有的東西,不能浪費在情緒或心靈雜物上頭。
⭐️清理過程最值得問自己的關鍵問題:「我們真的想把這些情緒雜物傳給我們最愛的人嗎?」
///
光是規則就用掉一整段的篇幅,可想而知這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完的一本書。而我覺得這其實是本值得花一年深度閱讀的書,所以這篇就記一個重點就好,下次重讀再來看看當時有感的內容會是什麼。
❌禁止說「我想等到⋯⋯」
絕對不要等待勇氣出現,你會等待一輩子。勇氣伴隨行動而來,一旦你說「這件事就這麼做」,勇氣就會出現。
書裡分享了一個讓我覺得挺驚悚的故事:有位女性寫信給自己崇拜的職涯前輩,請求對方跟她見面、談談是否有跟在他身邊實習的機會。前輩很快就回信了,但她卻沒有勇氣打開回信,竟直接把信擱在一邊,就這樣等了十九年。直到對方過世,看到他的訃聞,她終於鼓起勇氣打開回信,發現對方的回信裡覺得她很值得一見,請她跟他的助理約時間,但她卻因為自己的缺乏勇氣,親自斷送了這個機會。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裡描述的經歷:當苦追多年的沈佳儀想告訴他對於這份喜歡的回答時,柯景騰這樣說:「不要現在告訴我答案,請讓我繼續喜歡妳」。遺憾的是,直到兩人失聯多年後,才因為921大地震的一通電話揭曉了當年的答案,女孩想說的其實是「我願意跟你在一起」,男孩卻因為沒有勇氣聽答案,而讓彼此就此錯過了。
///
最後再說說我自己的故事:從粉專一路追蹤我的讀者大概還有印象,當初我開粉專的起心動念就是被日常卡住而感到倦怠,決定嘗試重拾寫作、記錄自己的生活。
還記得一開始我還分不清楚發布在粉專跟個人帳號的文章該如何區隔,也對自己好像過於白話的文字感到沒信心,覺得是不是要寫得更有文采會比較好。
但就這樣寫著寫著,我越來越理解自己在每一個生活當下做出的選擇,也開始理解老公、家人為何會出現某些行為的原因,甚至透過寫作帶來的覺察,我漸漸能夠在相似的情境裡做出不同的選擇。
而這一切回想起來,如果沒有最一開始那股「雖然不確定,但我想試著做做看」的勇氣,也就不可能會有現在建立的多重自媒體平台(FB、IG、網站、podcast),徹底印證了我最喜歡且奉行的人生哲學之一:「立即去做的人得到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