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次的連假,回娘家成了一場折磨。
端午的時候,我努力讓自己平心靜氣,傾聽同住的家人們面對生活習慣的差異,內心真實的感受。而月圓人團圓的中秋,三個已經各自擁有家庭的孩子終於合體,聽著父母用著數十年如一日的模式,細數心中對彼此積累已久的抱怨。
老實說,這一次我覺得特別累,心裡最後只浮現「夠了」兩個字。而在中秋前後,我總共爆氣了兩次。

第一次是連假前夕接到父親來電,希望住得比較遠的孩子們能趁連假安排回家一趟,我先在只有哥哥和弟弟的群組裡出聲詢問,接著跟母親通上電話。
就在她跟我說「你們可以回來啊,但連假我可能會跟教會出去玩」的瞬間,我的理智線斷了,後來就是長達快一個小時的母女纏鬥。原本只是想勸她連假先別出去玩,把時間留給家族聚會的我,最後又為了她翻起父親的陳年舊帳認真心煩,最後掛上電話後,再也無力繼續我撥電話前原本想做的事。
第二次的爆氣,是在中秋聽完父母抱怨大會後的隔天。一早就被父親大嗓門吵醒的我,發現他又在重複昨晚早已講過一輪的陳年恩怨,原本根本不打算繼續聽的我,卻莫名的被父親一句「三個孩子中妳可是最早受不了妳媽而搬出去的人耶~」狠狠刺中,忍不住用了最直覺的怒氣去反應。
///
這兩年來一直在練習看懂情緒、覺察每個人的限制跟困難,我其實明白父母當下都不是故意的。他們只是沒有機會練習好好表達,也從來不曾擁有被耐心傾聽的好經驗。
所以不管是只有他們兩人或是加上第三者,他們始終都在跟彼此爭搶對話權,從來沒人有餘力好好聽對方說話。這個問題目前我還找不到實質的解法,我能做的只有同理他們的限制,不讓自己的情緒繼續攪和進去。
但要能這麼做的前提,我必須很有覺知的讓自己保持在理性客觀的狀態下,即使聽著跟自己切身相關的事情,也要當作是在聽別人的故事。否則一旦讓自己隨著情緒起舞,就會跟著落入父母一直走不出的心理陷阱:「都是你的錯,就是因為你不改變,才害得我……」
如果能重來一次,我想我會選擇靜靜的傾聽就好,試著不把不屬於自己的責任攬在身上,也試著不要一聽到指控就對號入座。最重要的是別忘了,情緒的開關應該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如果我不願意,沒有人可以惹我生氣。
選擇不生氣難不難?雖然偶爾會爆氣,但其實每次生氣的時候,最難受的總是自己。是在一次次冷靜過後跟自己的對話中學習到,真正的重點並不是生氣,而是隱藏在生氣的情緒底下,自己內心真正沒被滿足的需求是什麼,那才是最該被弄清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