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關鍵的人數控管
曾經在某個定期辦展覽的藝文場館當過志工,內容是負責門口接待和場內管制。因為建築本身是老房子,每層的面積也不大,為了保護老房子跟維護參觀品質,館方訂的單一時段人數上限是20人。
因為民眾入館參觀的時間沒有限制,達到人數上限必須拉起紅龍管制人數是常有的事。身為志工常需要不厭其煩的跟等待民眾解釋為何暫時進不去,排隊隊伍太長還得適時整隊,也很常柔聲提醒館內民眾加快參觀腳步。
而即使人數控管很辛苦,我卻很認同更佩服館方這樣的作法,因為我曾遇過另一個類似性質的場館,完全沒有人數管制的措施,館內的某項體驗設施明明是大熱門,民眾來了卻常常玩不到,甚至擠成一團也沒見人出來疏散。
光是有單一入口的小型建築物,人數管制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眉角,回頭看這個踩踏事件,沒有單一主辦單位、地形是狹長的斜坡、還擠進超乎預期的人數⋯⋯光是這幾點,換做是我應該就不會去參加這樣的活動,因為光想就覺得體驗品質一定很糟。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看新聞說參加者跟喪生者多是25歲左右的年輕人,想想我在那個年紀應該也會想去這種地方,更何況是防疫將近兩年後的大解放⋯⋯
>>比起究責更重要的是檢討改善
這個新聞還在延燒,台灣多數媒體都是走渲染路線,不斷強調災難現場的狀況,我後來就都不看了,倒是很欣賞《報導者》,從事件本身去分析之後遇到類似事件該如何預防,很推薦花時間一讀。
想起曾讀過的一本書《真確》,裡頭有提到重大事件發生總有人想抓戰犯這件事,因為人的習性就是會想找出原因、想有人負責,彷彿找出原因就不會再發生了,叫某人負責把錯都推給他就解決了。
但其實如果沒有真正深入去挖掘脈絡、看不見事件背後更複雜的系統與機制,只要天時地利人和俱備,類似的事件其實還是會重演的⋯⋯
想想八仙塵爆跟萬華茶室,你說他們的起因都不同?但在我看來背後的脈絡根本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