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到書架上的這兩本書,發現副標的概念還真像啊~~~
其實我一直很喜歡讀這種以故事為主軸的書,一來光看故事本身就夠享受了,二來故事當中往往蘊涵著深刻的大道理,不管怎樣都不會吃虧的。

《小店不敗》講的並不是什麼大道理,整本書其實都只在敎小店經營者要「做自己」,但我覺得它完全抓住了「體驗經濟」的精髓。
想想看,在這個網路發達、甚至連吃飯都可以動動手指就搞定的時代,還有什麼因素能吸引身為消費者的你,一定得親臨一家小店呢?想想此刻在你心裡浮現的口袋名單,肯定都是些跟大企業截然不同的元素,而這一切全都仰賴每間店的店主。
相較之下,《夢想可以當飯吃》雖然也在說故事,但始終不脫書的核心「七大槓桿」的架構,頗有幾分商業經營教科書的味道。奇妙的是這兩本書放在一起,卻讓我忍不住想跳脫書的主題跟內容本身,聊聊我觀察到的文化脈絡。
讀《小店不敗》的時候,讓我想到日本社會真的很兩極化。上班族遵循的是集體主義,稍有不合群就會被其他人排擠或歧視;但到了個體經營者的世界裡,卻是每間店都有個性,完全是吃老闆個人魅力而存活。
換個角度去想,作者宇野隆史在日本一手打造的熱門居酒屋集團,最主力的消費客群正是日復一日在職場壓力下求生存的上班族,也難怪個性化的經營方向能夠大受歡迎。
而反過來說,《夢想可以當飯吃》則頗有美系商管書籍的既視感,而且還有不少得花心思思考、甚至計算的內容,我才看到第五章,就已經覺得有點吃不消……
說實在的,我還是喜歡日系的職人風多一點,但如果是從零開始想學商管經營的人,美系也許會是比較完整的切入點。歡迎大家都找來看看,也跟我分享你喜歡哪種敘事風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