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副標是來自於我最近看的一本書,但看到當下就覺得好適合我看完之後心中直覺浮起的一些感受,於是就把它借過來用了。
說真的,看這部戲的過程我一直是一種很抽離的狀態,就是沒有很進入角色的情緒、或是情節的推進等等。我不確定跟演員有沒有關係,但是我看的時候一直會記得,「這是楊丞琳,她演的角色叫鄭如薇」。
不可否認不論AB方案楊都詮釋得很好,可是除了第一集B方案被老公唸的那通電話有稍稍讓我替B如薇感到不值,替她懷念當初去上海的那個願景,替她感到悔不當初以外,越看到後面我心裡越常浮現的其實就是一句話:「這都是你的選擇。」
我還記得看完第一集之後接著看了編劇的話,大概知道她寫這部劇的用意,是讓觀眾可以不用親身選擇就可以看到之後的結果,也就是全劇中重複無數次的那句「好想知道答案以後再選擇」。然而,明白編劇的出發點是一回事,實際觀劇後感受到的又是另一回事。
雖然知道誇張的劇情是編劇想讓大家看看某個選擇最極端的結果可能會是怎樣,就這個角度來說,觀劇當中的我確實滿容易投入AB的情境去想像。但就像網路上某篇心得寫的,這放在現實人生裡實在有點不真實、甚至不合理,因為人生其實充滿了不斷的選擇,每個選擇都會帶出往後的不同效應,而不是像戲裡面所描寫的,每當遇到低潮、挫折、傷心、難過,永遠就只是刻舟求劍似地回到當初選A還是B的那個當下。
整體來說,撇開一些情節上的不合理,我會覺得這部戲其實提醒了我要慎重決定自己的選擇,一旦選擇了也就不要再回頭看,因為那都只是越看越心酸。永遠要記得也許當下有很多因素需要考慮,但最後做出決定與選擇的其實都是自己。
很殘酷也很現實的說一句,自己的人生沒有人可以幫你做決定,既然是個成熟的大人,做出選擇並自己承擔本來就是應該的,這個承擔包含了可能得做好因為選了A可能會失去B的心理準備。就像荼蘼的A方案,選擇去上海就得面臨可能因為遠距離最後分手,同樣地B方案也會面臨放棄前途為愛犧牲,結果沒有換來感激還賠上自己的人生等等。
最後最後,在寫這篇心得時突然想起有點久的一部戲叫《第二回合我愛你》,有點類似命運好好玩那樣,遇到不好的結果就回去更改設定,結果每次改都又會帶出不一樣的結果XD
Google才發現原來這部也是Mag編的作品,印象中我當初這部戲也是看得斷斷續續,不過覺得可以跟我這篇想講的重點相呼應,人生的選擇其實是一連串的骨牌效應,雖然人性都會想回到過去的某個時間點更改選擇,但其實早在那個選擇當下,人生就已經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