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轉眼又到六月底,透過這篇更新,照例來整理我究竟「捨棄」了什麼:
💡與其無止境的借書、買書,不如先問問自己,此刻最想解決的煩惱是什麼,再去找能回應煩惱的書單
身為重度資訊焦慮症患者,這個行動計畫應該要列為長期抗戰,其實光靠一次捨棄是絕對不夠的🤣。
昨天在我的IG記錄了最近一次捨棄掉的書單,才發現自己還是維持著每當焦慮就想買書或借書的習慣,卻往往逃避面對當下困擾自己的問題。
但其實書雖然讀不完、也寫不出像樣的心得,但並不是全然沒有用處,我仍然在閱讀過程中得到許多安慰。也期許等情緒再消化一點後,能好好書寫整理書單背後的故事。
///
💡與其不斷拖延、或是用超載的待辦清單累死自己,不如先果斷捨棄自己沒那麼想做的事情,再全力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這次整理心情特別複雜的是,在居服工作中,我集到了第二個讓我主動跟公司請求換人服務的個案。
說來奇妙,在我還沒入行前,透過媒體會接收到許多關於這行的偏頗印象,其中一個就是居服員很容易會被個案或家屬刁難,要求執行不在服務範圍內的工作。但今年八月我成為居服員就要滿兩年了,雖然這種「奧客」也曾多少遇過,但其實我遇到更多堪稱「天使」的好個案與案家。
而且正是這次「捨棄」個案之後,我才發現自己其實並不怕接刁難挑剔的個案。即使表達的方式很粗暴、有時也會冷不防被刺傷,但至少刁難的背後總有個期待被滿足的需求,只要他們願意說出口,就算需要歷經衝突與摩擦,最終是可能換來一段合作順暢的關係的。
那麼我幾經掙扎決定轉給別人的到底是怎樣的個案?這就說來話長,之後再寫一篇來聊聊吧~
///
💡與其讓紛亂的思緒在腦中打結亂成一團,不如就先敲下第一個字,讓其他想法自己浮現出來、互相連結
上一篇整理提到我把想法透過草稿工具整理成文字,但在整理過程中我才發現,自己不管用什麼樣功能的草稿工具,都會把焦點放在「為自己整理資訊」,所以其實草稿常會過分簡略,只追求自己能看懂就好。
但一旦說到要發佈公開文章,焦點就得轉換成「為別人提供資訊」,這時只求自己能看懂可就不夠用了。我發現如果切換成讀者視角,就會發現自己的文字還有哪裡需要補充,是否有脈絡或邏輯上的缺漏,最後經過調整,才能成為一篇還不錯的公開文章。
所以我決定試著走回邊整理邊發佈公開文章的路線,督促自己透過公開發佈讓文字更上一層樓,第一步就是先重啟本來打算塵封的IG跟FB。
///
後續沒意外應該會維持兩個月一次的大整理回顧,但我也已經開始在IG跟FB展開幾天就一次的小整理記錄,有興趣的朋友歡迎追蹤~
👉我的IG
👉我的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