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夥伴一起接受協會的敏雄老師訪談時,才發覺在協會的時光不知不覺已經九個月了。也因為訪談的關係,想起了五月的這場真人圖書館,以及那些活動籌備上線之前的點點滴滴。
我回憶起來到協會之後,印象最深刻的其中一件事,就是夥伴們彼此共同營造出來的團隊關係。
不同於過去我所待過的多數團隊,總是為了延續團隊創始之初建立的秩序與和諧,單方面要求新加入團隊的成員必須主動適應、融入團隊;在夢想城鄉的日常比較像是不斷變動的有機體,透過不斷的討論、對話、調整,讓團隊逐漸長成讓每個成員都覺得舒服的狀態。
––
說真的,要建立這樣的團隊文化並不容易,要融入更是需要時間。因著過去社會教給我的許多框架,當時我常常暗自對某位我們陪伴的大哥失去耐心,因為我不能理解為何他始終不願意跟自己的過去和解,總是把自己做錯的決定放得太大,卻又把體制該負起的責任看得太小。
而相較於這位不願面對過去的大哥(以下簡稱A),另一位大哥(以下簡稱B)的反應總讓我覺得比較好過,因為他始終非常佛心地看待自己的過去,自在地說著「好的壞的都是我啊」之類充滿哲理的話。
但就在真人圖書館正式舉辦的那天,在一位參與者的回饋中,我才真正理解了大哥A一直過不去的痛苦所在。
––


那天聽完大哥B分享之後,有位參與的小姐問起,「這明明是你自己的故事,為什麼可以講得這麼平靜、不帶一絲情緒?」她說著好想學會大哥B這樣的處事方式,因為她常常覺得困擾,總是無法輕易放過自己的過去,反覆感到悔恨與遺憾等等複雜的情緒。
在那一刻,我突然恍然大悟。原來對某些人來說,要敞開分享自己的故事,特別是失敗、負面的那一面,並沒有我想像中來得容易。
多虧了那位小姐的分享,我才明白之前一直讓我感到困擾的、大哥A不能接受自己的跳針表現,或許才是一般人最正常不過的反應。但我卻一直沒有看清這一點,反而就像過去在社會主流價值下,對我造成諸多傷害的團隊上位者一樣,用著「如果你不能改變,那是你的問題」的有色眼鏡在看大哥A。
––
回到最一開始的命題,為什麼要聽別人的生命故事?對我來說,這個經驗就是很好的提醒。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會流於用自己的經驗去檢視別人的生命,但其實我們常常忘了,出一張嘴批判別人是容易的,但如果角色互換,你能做的選擇未必會比當事人更好。透過聽別人的生命故事,我們才能一次又一次地練習,離真實的彼此更近一些,也離自己原有的偏見更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