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說結論:沒有意外的話,這三件事大概就會持續到生命終結那一天(廢話,這不就是「活著」的意思!)。但從今年開始,我想練習實踐一種更貼近本質的方式。
約莫是在去年中,疫情漸緩與工作即將回歸正軌之際,我一邊整理被雜物堆滿的家,一邊重新認識自己,並且開始了Podcast 這個新媒體。
當時的起心動念很單純,我覺得自己因為疫情的關係,內在有很多紛亂的感受,試過幾次發現用文字整理很困難,但用語音輸入卻可以辦到,就這樣斷斷續續的,用Podcast陪伴了自己半年。
結束最初設定的一季分享後,再度面臨了「下一步要做什麼」這個議題,我其實思考過無數個答案,最後隱約覺得最貼切的藍圖是這樣:
建立一個互助交流的社群,制定固定相聚的形式與頻率,希望透過友善的彼此分享,讓成員在這個令人倦怠的現代社會互相陪伴。
說穿了這個模式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我隨便閉著眼睛都可以想出數十個我有聽過、目前仍然穩定營運的社群;但越是思索越是發現,要做什麼跟該怎麼做我都想好了,但我好像找不到這麼做的理由。
(換成5W1H來理解應該會更清楚:我腦中有著大致成形的What跟How,卻不知道該如何明確定義自己的Why。)
也許有人會覺得幹嘛想那麼多,就去做做看再說吧!這其實也是我曾經給過自己的答案,但不知怎麼的,就是有什麼不太對,於是我持續思考著,等待著最貼切的答案自己浮現。
///
稍微跳一下,把時間軸快轉到今年的過年,說說大年初一,我家發生的故事。
其實往前翻自己過去在IG的文章就會發現,不知從何時開始,每次重要節日回娘家,總會有人在餐桌上吵架,因為那是平日相處摩擦的同住家人們,唯一可以有「客觀第三者」評理的時間。
今年當然也不例外,只是這次我的身分從客觀第三者變成了上場打擊的人。
而最後的結果是,我被父親當面說「從此以後我沒有你這個女兒」、弟弟當面對我吼「逃得遠遠的你們憑什麼來教訓我」,而看似引發一切事件的源頭、我挺身捍衛的母親,就算大半夜想逃離情緒風暴也求助無門,我勉強留下來陪母親過了一夜,隔天離開之後,他們的日常戰爭還會繼續。
我說了結果卻沒說原因,很奇怪嗎?也許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說確實是,但身為故事的主角之一,我只能說到這裡,因為有太多事情,說得太清楚只是傷人自傷,對事情一點幫助也沒有。
於是我終於等到最貼切的答案了:一個友善分享、彼此陪伴的社群出發點看似很好,但說到底,誰有權利決定何謂「友善」?
而我曾經以為分享是療癒的開始,卻深刻的從自己的經驗體會到,每個故事都有被說出來最適當的時機,在不對的時間點要求分享,很可能也是一種暴力。
///
回到標題的三件事,更本質性的來說,從2022年開始,在持續閱讀、寫作、活著的同時,我想練習的是「捨棄」。
假設把自己看作一個容器,那麼早在不知不覺中,這個容器的容量就已經達到了極限,一直到今年的過年,我才終於認清了這個事實。
回想過去每個時期閱讀的書單,其實都反映出那個當下自己最煩惱的事,不論怎麼變化,總脱不出婚姻相處、原生家庭、工作壓力這些議題。
但就算讀了再多本書,最終還是只能選一個作法去行動;就算有再多議題想寫,到頭來還是只能選一個主題先開始;就算為自己列下再完美的待辦清單,我的一天也跟大多數人都一樣,只有24小時。
所以從2022年起,就這麼辦吧!
💡與其無止境的借書、買書,不如先問問自己,此刻最想解決的煩惱是什麼,再去找能回應煩惱的書單
💡與其讓紛亂的思緒在腦中打結亂成一團,不如就先敲下第一個字,讓其他想法自己浮現出來、互相連結(這篇文章就是這麼來的)
💡與其不斷拖延、或是用超載的待辦清單累死自己,不如先果斷捨棄自己沒那麼想做的事情,再全力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光這三件事,我的2022年就已經夠充實了,至於一年後會變成怎樣?到時候我們再來看看吧~~~
///
最後的最後,說個更具體的行動,從2022年開始,我捨棄的目標也會包括IG跟FB,回到自己的網站專心書寫。
這其實並不是突然的決定,也不是基於單一的原因,如果真要給個說法的話,就只是我覺得在網站寫作最自在,最貼近真實的自己。
雖然在考慮建立社群的同時,我也想過是否要踏入一般寫作者會嘗試的訂閱制,但同樣回到內心不斷探問自己,寫作的初衷究竟是為了自我抒發還是服務讀者,我終究還是選擇了前者,也因此就果斷捨棄後者得面對的諸多煩心事了。
而儘管從去年中進軍Podcast 開始就很少在IG跟FB發文,卻還是一直有新的按讚與追蹤,那麼想必還是有什麼在發酵吧?我相信不管平台怎麼變,只要頻率對了,總會連上線的:)